

提到半导体,现在大家最先想到的大概率是台积电、这些名字。
搁三四十年前,日本才是这个圈子里的绝对老大,只是这“老大”的位置没坐热乎,就一路往下掉,掉了整整30年。
今天咱们就聊聊日本半导体这波“从巅峰到谷底,又想爬起来”的事儿,还挺有嚼头的。

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,那是日本半导体最风光的日子,行业里都叫“日之丸半导体”时代。
啥概念呢?全球半导体市场里,一半以上都是日本的份额,说垄断都不过分。
1986年有个叫Gartner的机构排了个名,日本企业直接包揽了前三名NEC第一,第二,东芝第三,前十里光日本公司就占了六家。
那时候日本半导体能这么牛,真不是靠运气。

他们搞的那种“设计、制造、销售全自己来”的模式,在当时特别适配市场。
自家有家电、有个人电脑,半导体直接配套用,需求摸得门儿清,不用猜来猜去,运营效率高得很。
本来想,这种模式能一直顺下去,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。

早期日本半导体投资规模小,业务部门经理就能拍板做决定,他们懂技术懂市场,决策快得很,比如80年代初NEC瞅准DRAM需求要涨,立马扩产,一下就占了先机。
当时日本还有不少做半导体设备、材料的公司,像信越化学、东京电子这些,从上游到下游凑齐了完整的产业链,这优势在全球都少见。

可风光日子没过多久,麻烦就来了。
第一个大坎就是《日美半导体协定》。
那时候美国看着日本半导体占了太多市场,心里不踏实毕竟半导体跟国防工业挂钩,美国担心安全问题。
1986年两边签了协定,日本还得签个“保密附加协议”,承诺让外国半导体在日本的市场份额达到20%。

这就是明着干预日本的产业,自家企业本来的市场被硬生生挤走一块,日子一下就难了。
更要命的是,日本一直抱着“全产业链自己做”的老模式不放,没跟上市场变化。
那时候全球都开始流行“设计和制造分开”,比如台积电专门帮别人代工制造,又专业又省钱。
可日本企业还死扛着自己设计自己造,随着规模越来越大,投资也跟着涨,决策权就交到了高层手里。

这些高层大多不懂半导体技术,拍板慢得要死,等他们定下来,市场早被别人抢了。
搞不清当时日本企业为啥不早点转方向,明明看着别人都在换玩法了,还硬撑,这步棋走得是真不聪明。
这时候韩国三星又杀了出来,直接把日本逼到了墙角。
三星是老板自己管事儿,决策快,就算缺钱也敢砸钱扩产。

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,大家都不敢投资,三星反而加大DRAM的投入。
反观日本,1990年泡沫经济一破,企业都怕了,不敢花钱搞半导体。
更惨的是,日本的退休制度还逼着不少有经验的工程师退休,韩国企业趁机开高薪挖人,一下就把日本的技术家底挖走不少。
很显然,这一增一减之间,日本和韩国的差距就越拉越大了。

后来日本政府也想救场,搞了个“日之丸联盟”,把NEC、日立、三菱的DRAM业务拆出来合并成尔必达,又把日立、三菱的另一块业务合并成瑞萨。
本来想靠“抱团”能扛过去,后来发现根本不行这些合并来的公司,都是从原来的企业拆出来的,谁都不想担责任,决策慢得像蜗牛,问题一大堆。

2012年尔必达撑不住了,被美国美光收购,日本的DRAM产业算是彻底没了;瑞萨也没好到哪去,市场份额掉得厉害,基本没了竞争力。
虽说日本半导体成品做得不行了,但还有块“硬骨头”没丢设备和材料。
现在全球做半导体设备的,东京电子能排第二,做硅晶圆的信越化学能占全球三成市场。

更有意思的是,韩国三星这些做成品的企业,好多关键材料和设备都得从日本买。
如此看来,日本虽然丢了成品市场,但在产业链上游还攥着不少话语权,这也算是留了个后手。
不过想靠这点优势重生,难度可不小。
2020年新冠疫情闹得全球缺半导体,日本才意识到本土制造的重要性,前后砸了超1.5万亿日元补贴,还请台积电来日本建工厂,想靠汽车半导体翻身毕竟日本汽车产业厉害,汽车半导体需求大。

索尼也跟台积电合作,搞图像传感器的工厂,瞄准新能源汽车和AIoT市场。
但问题也很明显。
日本现在最先进的半导体制程才28纳米,而台积电、三星都能做3纳米的了,差了好几个代差,想进高端市场根本没机会。

而且日本做半导体设计的公司太少,数量还不到韩国的五分之一,就算有工厂,也没那么多设计订单支撑。
更何况,现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竞争这么激烈,台积电、三星都在抢汽车半导体的市场,日本想从里面分一杯羹,没那么容易。
日本半导体这几十年的起起落落,挺让人感慨的。

早期踩对了“全产业链自己做”的红利,占了先机;后来没跟上市场变化,又遇上外部竞争和政策压力,一路掉了下来。
现在想靠设备材料和汽车半导体翻身,思路是对的,但能不能成,还得看能不能解决制程落后、设计企业少这些问题。
如此看来,半导体这行就是这样,跟不上时代就会被淘汰。

日本的经历也给其他国家提了个醒:不管现在多厉害,都得盯着市场变化,该改就得改,不能抱着老办法不放。
至于日本半导体能不能真的重生,咱们还得再看看至少现在,还没看到太明确的赢面。
正规股票杠杆软件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