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单身还要交税?政府是不是管太宽了?”2025年6月,日本政府宣布将于2026年4月起实施“儿童与育儿支援金”制度,每月向20岁以上无子女且年收入超200万日元的群体征收最高1650日元费用。这项被民间称为“单身税”的政策,迅速登上中日社交媒体热搜榜。
年轻人怒斥“交钱给别人养孩子”,经济学家质疑“用税收杠杆撬动生育率是异想天开”,而政策制定者却坚称这是“拯救日本人口的最后机会”。一场关于生育权、税收公平与社会责任的激烈争论,正在东亚社会持续发酵。
政策真相:每月1650日元,能换来日本人口重生吗?
根据日本政府公布的细则,“单身税”本质是医疗保险附加费,征收对象覆盖所有加入健康保险的国民,包括在日外国人。2026年初始阶段,每人每月平均缴纳250-450日元,2028年逐步增至450-700日元,收入越高者负担越重。例如,年收入400万日元的工薪族,2028年全年需缴纳7800日元。
这笔钱将全部用于补贴有孩家庭:0-3岁儿童每月补贴1.5万日元,3岁至高中毕业每月1万日元,三孩及以上家庭每月3万日元,且取消收入限制。政府测算,每个孩子从出生到18岁可获得约352万日元补助,比现行政策增加146万日元。
“这看起来像一场‘劫贫济富’的金钱游戏。”东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山本健二指出,“当低收入单身者每月为别人的孩子支付数百日元时,有孩家庭却能通过补贴购买进口奶粉、报名私立幼儿园。政策设计者似乎认为,只要用钱堆出育儿福利,年轻人就会乖乖结婚生子。”
历史教训:经济激励从未真正改变生育决策
日本并非首个尝试“单身税”的国家。俄罗斯自1987年起对无子女家庭征收月收入6%的“无子女税”,法国通过高额生育津贴鼓励生育,罗马尼亚甚至强制要求每对夫妻生育四孩。但历史数据显示,这些政策仅在短期内提升生育率,长期效果有限。
以俄罗斯为例,生育率在政策实施后从1.89升至2010年的1.54,随后再次下滑。法国的生育补贴虽使总和生育率维持在1.8左右,但主要受益群体是移民家庭。更关键的是,这些国家均未触及生育率下降的核心矛盾——职场性别歧视、托育机构短缺、教育军备竞赛等结构性问题。
“日本现在的问题,不是年轻人缺那每月1650日元,而是缺对婚姻和育儿的信心。”32岁的东京上班族佐藤美咲在社交媒体写道,“我每月房租占收入三分之一,通勤费2万日元,加班到凌晨是常态。政府与其收我的‘单身税’,不如先解决职场过劳和住房难题。”
现实困境:当政策遇上高物价与低信任
日本社会的现实困境,让“单身税”政策显得尤为荒诞。2025年5月,东京都市中心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3.6%,米价涨幅高达93.7%。在生活成本高企的背景下,新增一笔每月数百日元的“支援金”,对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单身人士来说,无疑是一笔不情不愿的负担。
更讽刺的是,日本现有税收制度早已对单身者“隐形歧视”。已婚人士可享受“配偶控除”政策,降低应税收入,而单身者无此福利。根据国立社会保障·人口问题研究所数据,1980年日本男性终身未婚率仅为2.6%,女性为4.45%;到2020年,这一数字已飙升至男性25%、女性近20%。
“政策制定者似乎还活在上个世纪。”京都大学经济学教授田中宏一批评道,“他们认为‘结婚生子’是人生必然选择,却忽视了年轻人对个人自由、职业发展的追求。当社会价值观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时,用税收手段强迫人们回归传统家庭模式,只会引发更强烈的反弹。”
中国镜鉴:人口政策需要温度,更需要远见
日本的“单身税”实验,为中国敲响了警钟。中国虽未直接征收此类税收,但通过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等措施实现类似效果。然而,单纯的经济激励可能陷入“补贴-成本上升-需要更多补贴”的循环。
更根本的解决方案在于重构社会支持体系:扩大公共托育服务、推动职场平等、改革教育评价机制、建立更公平的财富分配制度。当年轻人不再为“生得起”而焦虑,为“养得好”而担忧时,生育决策才可能回归情感本源。
“人口政策不是数学题,不能简单用加减法解决。”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指出,“我们需要尊重个体的生育选择,而不是将生育视为需要完成的‘任务’。只有当社会为年轻人提供真正的支持——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——生育率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回升。”
日本“单身税”的出台,本质是一场用现在赌未来的豪赌。它或许能在短期内缓解财政压力、提振消费,但无法逆转一个社会的生育意愿。当政策制定者将生育视为需要解决的“问题”而非尊重个体选择的“权利”时,任何强制手段都可能沦为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。
对于中日两国而言,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如何设计更巧妙的税收政策,而在于如何重建一个对年轻人更友好的社会——在那里,婚姻不是任务,育儿不是负担,生育是自由的选择,而非被迫的妥协。毕竟,一个国家的未来,从来不是靠税收政策“征”出来的,而是靠无数个家庭用爱与责任“生”出来的。 #热点观察家第5期#
正规股票杠杆软件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